中浙优10号在山垅田中的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复制链接]
查看193 | 回复0 | 2019-12-3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以中浙优10号为材料,在山垅田种植表现出生育期适中、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强、丰产性好、抗性较强、米质优良等特征。选用适宜田块、整好田地、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插足基苗、合理施肥、做好灌排水和病虫害防治,中浙优10号水稻可夺得高产。


关键词:中浙优10号;种植表现;栽培技术


中浙优10号属感温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为rf1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浙A与编号06冬制7-10的株系单株配组育成。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浙审稻2012014。2014年通过福建引种,引种编号为闽种引稻(2014)第001号。2015年起,在建瓯市房道镇推广种植,中浙优10号表现jLI_I分蘖力强、株叶形态好、适应性广、抗性较强、产量高、米质优良等特点。


一、种植表现


1生育期适中


2017年,中浙优10号在房道镇曹岩村山垅田种植,5月8日播种,6月7日手工插秧,9月1日始穗,9月8日齐穗,10月10日收割,全生育期155天。在房道镇尤墩村山垅田种植,6月5R播种,7月1日手工插秧,9月12R始穗,9月19日齐穗,10月20日收割,全生育期137天。生育期与对照中浙优8号相当。


2.株叶形态好


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生长清秀,后期转色好。主茎叶片数17~18片,叶片、叶鞘、叶枕绿色,叶耳浅绿色,叶片挺直并稍内卷。颖壳、颖尖秆黄色,兀芒,柱头白色,穗形较大;谷色黄亮,谷粒长粒型,稃尖无色。稻株较高,与对照中浙优8号相比株高高出9厘米。


3.产量高


经建瓯市农业局组织验收,曹岩村的种植产量为603.6T-克/亩,尤墩村的种植产量为617.3下克/亩。与对照中浙优8号相比,其产量略高,具体生产参数见表1。


4.抗性好、米质优


中浙优10号从2015年开始推广种植以来,未发生过稻瘟病危害事件,稻瘟病抗性好;2017年示范点种植也未发生过稻瘟病、矮缩病。其做出的米饭口感好,略带香味。主要指标为:糙米率82.8%,整精米率47%,长宽比3.O,孚白率31%,垩白度1.5%,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2.7%。


二、主要栽培技术


1.整好田地


水稻本田整地,主要是完成耕地、碎土、平地三项任务,改变土壤理化性状,使稻田土壤达到平、碎、软、深,减少或消灭病虫害和杂草,便于栽插和水层管理,以满足水稻牛长发育的需要。一般在插秧前10~15天进行第一次耕田,在插秧前2~3天进行第二次耕田。耕整深度以20厘米左右为宜。平整标准:同一块田寸水不露泥。


2.适时播种


中浙优10号生育期适中,曹岩村、峡头村、徐地村等高山区应在5月10日前播种,尤墩村、七道村、房道村、安宁村等平原区应在6月10日前播种。


3.培育壮秧


秧龄一般不超过30天。大田用种量手工插秧为0.5~0.75千克/亩。播种前可适当晒种,具体方法是:将种子薄薄地摊开于地面晒1~2天,勤翻动,使种子干燥一致,可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且发芽势强。当秧苗长至一心一叶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1次,促进秧苗多分蘖,培育壮秧;二叶一心时,每亩追施复合肥5千克;移栽前5~7天,看苗施送嫁肥氯化钾、尿素各4~5千克。秧田水管,要求畦沟保持半沟水,畦面维持湿润,促进秧苗低节位分蘖。为防止水稻病毒病,秧田防治稻飞虱等病虫害2次:第一次于二叶一心时,每亩用10%吡虫啉3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第二次于插秧前5~7天,每亩用25%吡蚜酮悬浮剂3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秧苗带肥带药下田。


4.插足基苗


中浙优10号在山区山垅田作中稻栽培种植,每亩栽插密度控制在1.2万穴左右,丛插2粒谷,提倡双本插,每亩基本苗达2.4万左右。对肥力高的田块,可采用宽行窄株,能改善水稻田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增加穗粒数,同时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光合效率。插秧的基本原则是浅插、直插、匀插、少植伤。


5.合理施肥


中浙优10号适应性较广,一般在各种肥力水平的田块均能栽培,但合理施肥仍是夺取高产的关键,其施肥原则是: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对土层深厚、保肥保水能力好的田块,基肥可以多施一些;对保肥保水能力差的沙壤土田块,基肥要少施些,并采用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中浙优10号每亩施纯氮12~13千克,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0.6:0.9。中浙优10号株型较高,不能施拔节肥,即后期要控制氮肥的用量。


6.做好灌排水


在水稻生长过程巾,要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对稻田进行合理灌水、排水。具体灌排标准是:移栽时田内保留不超过10毫米深的微水层,返青期30毫米左右,分蘖期浅水10~30毫米,插后40天左右开始烤田,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阶段保持10~40毫米浅水层,乳熟和黄熟期采取O~40毫米间歇活水灌溉,收割前7天排水落干。


7.防治病虫害


水稻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矮缩病,常见虫害有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建议抽穗后,每亩用25%吡蚜酮悬浮剂30毫升+8000国际单位/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50克+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1次,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参考文献:


[1]王虞山中浙优1()号作烟后稻种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5,46(6):29-30


[2]马建平杂交稻中浙优1()号在景宁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2,1(8):1097-1098

               





上一篇:晚稻抛秧栽培管理要点
下一篇:小麦科学施肥技术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