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题] 为什么李清照和杜牧对项羽的评价不一样

[复制链接]
查看223 | 回复0 | 2022-6-14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
为什么李清照和杜牧对项羽的评价不一样



推荐答案:
西楚霸王项羽在历史上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收录到本纪中,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不同时期的历史学者和文人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满,有妇人之心。项羽与刘邦的垓下之战,彻底断送了项羽的一切幻想,面对四面楚歌,悲情英雄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悲情自刎。项羽自刎乌江,引起了中国文人的不同感慨,有同情、有批判,有的认为是历史的必然。今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态度背后的故事。批判派-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代大诗人杜牧认为,战争的胜败本来就是兵家常事,谁也无法预料最终的输赢。真正的男子汉既要面对战争的胜利,也要直视战争的失败和耻辱。江东子弟还有很多才华出众之人,如果项羽能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凭他的实力和号召力卷土重来,最终的输赢还真的很难说。从这首诗中,看出杜牧对项羽的做法并不欣赏,项羽戎马生涯的一生没有什么败绩,然而就是这一次失败,让他永远地失败了。可以说,项羽看似是一位骄傲自信的人,骨子里却又脆弱不堪,这一点和刘邦是截然相反。赞扬派-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的心中,项羽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活着的时候便是人中豪杰,一生征战,可谓铮铮铁骨之硬汉,而死的时候也要有尊严,要做真正的鬼中英雄。中国自古以来,便不以成败论英雄,虽然项羽是战争的失败者,但是依旧受到人们的赞扬和爱戴,人们至今还在怀念项羽,在生死面前,他没有苟且偷生,退回到江东,而是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可以说,李清照和杜牧对待项羽自刎江东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中立派-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从政治的角度和宏观的视角探讨了项羽的失败。长年的战争,使得将士们疲劳不已、士气低落,很多人都不愿意再打仗了,所以说这场垓下之战的失败也奠定了楚汉之争的胜败,项羽再想挽回这败势也已经很难了。虽然江东子弟仍在,但是他们是否愿意跟西楚霸王项羽卷土重来就不得而知了。这可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那时候的项羽已经失去了打败刘邦的最佳时机,鸿门宴让他错失杀掉刘邦的最好机会。在乌江,士兵听着四面楚歌,心中想念家乡和家人,无心再战。论个人实力,项羽不知道要比刘邦强多少倍,项羽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所以错失了韩信等大将。而刘邦虽然个人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才能,但是有着极强的团队意识和用人不疑的态度,只要是人才便拉拢过来,让其极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刘邦这样的团队,不胜才怪。


其他答案:
   个人看法,请指正:
   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感触亦异。
   杜牧虽然处于晚唐,但国家主要面临内部矛盾,外部威胁较小,杜牧本人生活相对安定富足,还可以混迹烟花之地,“十年一觉扬州梦”,对于能够抵御外敌的英雄人物感触不那么深。
    而李清照当时处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中,深切感受到外族入侵带来的巨大灾难,迫切盼望能有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英雄豪杰出现,对于南宋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深恶痛绝,所以对于项羽不肯苟且偷生的做法非常赞赏。



其他答案:
当然不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二人朝代不同,性别还不同,观点当然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不同。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