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观的演变

[复制链接]
查看280 | 回复0 | 2020-11-22 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得失观,顾名思义,就是衡量得与失,以及得与失的值得与否的观念。每个人基本上都会有得失观,但是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得失观。有人把事业放在首位,有人追求爱情,有人渴望物质,有人想要精神的提升。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不同的得失观。
辩证主义得失观
  在我们看来,得就是得,是我们获取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失就是失,是我们失去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它们之间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极少有人把得失混淆,或者把得当做失,把失当做得。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有时得与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也是辩证主义得失观。它要求我们从得到中看到自己可能会失去的东西,从失去中找到自己的所得所获。
  有一个故事,大致上是这样的。一位老人的儿子参加征兵,被军队选上了,老人却并不高兴,反而面带愁容。别人询问他原因,他说道:“我的儿子当兵了,就有可能上战场,要是他战死了,岂不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当得知儿子被选上海军后勤这份常人看来并不太风光的职务时,他却高兴万分,说:“海军后勤,意味着不用亲临战场,我儿子的性命能够保住。”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哥哥和弟弟各吃一串葡萄,哥哥从最好的那一颗吃起,而弟弟则相反,当兄弟两吃完葡萄时,哥哥对弟弟说:“我吃的葡萄里,每一颗都是最好的。”又一天,兄弟两再次吃葡萄,这次哥哥反而从最差的那颗吃起,吃完后,他说:“我吃葡萄时,每吃一颗葡萄,下一颗都要比现在吃的好。”
  还有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典故,表达的也是相似的理念。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适当贯彻这样的得失观,不仅能够安慰到自己,还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让自己的眼光更为全面。
不悲不喜得失观
  人的一生其实是在不断的得到与失去中前进的,就如同与朋友的相聚与分离一般。为得到而欣喜,为失去而悲伤,是人的天性。捡到钱了,当热会高兴,不小心丢了钱,肯定会伤心。
  但是,某些看得开,心胸豁达的圣人,看待得失时,能够有不同的观念。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得到而快乐,也不因失去而沮丧。这是一种人生境界,是超凡脱俗的志向与节操。
这就如同某些苦行僧,在磨练肉身,锤炼精神的诸多苦难中增加修行。他们的一生中,可能有亲人失去,有身体疼痛,也可能遭遇机缘,有修行的突破。但是始终不为所动,最终达到自身的目的。
许多伟人和成功人士也大抵如是。如果因为一时的得与失而过分得意,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谨慎,而如果因此过分悲伤与沉浸,也会颓废堕落,止步不前。
  因此,我们也不需要把得失看得过重,要学会“放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越走越远,走向成功。
舍己为人得失观
  还有的人,把社会价值看做毕生追求,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助人,甚至舍己为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所谓圣人,就是从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只做利他不利己,或者损己利人的事。”也就是说,有这种得失观的人,是境界极高的,可以称得上是圣人了。
  还有相当多的这样的名言与事迹。如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以及他的“我要把有限的青春,奉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的”名言。还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等。
  舍己为人,向来是我们所提倡但又并不能成为主流的得失观。其实普通人平时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比如公交车上让座,爱心献血,地震捐赠等等。
但是一个合理的社会架构,应当是有得有失,如今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的应当是互利共赢。就像医生治病救人一样,假设有一位给人治病不要钱的医生,其他人也要求别的医生这样做,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学医了。
  不过,适度地舍己为人,是能够让人获得快乐的,也能让人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投身慈善事业的原因。想必,等我们国家发展到共产主义时,舍己为人得失观,就会成为主流。
从不一样的得失观里,我们能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其实我们没必要只守着一样得失观,而是要学会用不同的得失观看问题。这样,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才会变得更加从容与得心应手。




上一篇:我们的身边,是否存在着天外来客?
下一篇:【人文】封神榜有多黑?元始天尊为打压通天教主用了啥手段?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