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外看傻眼的11件价值连城国宝

[复制链接]
查看170 | 回复0 | 2019-12-30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我们来一起盘点一下那些文物中的璀璨明珠吧。由于每个文物都是无价之宝,恐怕排名高低会有争议,故不分先后。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司母戊鼎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美誉。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



  发现于1939年,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唐代。长196.5厘米,重2390克。198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现藏法门寺博 物馆。这条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为唐懿宗时敕令,杖身银质,其上錾饰花纹并鎏金,不仅是盛唐时期鎏金技艺的精品,更是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这条锡杖的材质非常贵重,并非由锡金属制成,而是由金银打造。整条锡杖用金2两,用银58两,通体金光闪烁,熠熠生辉。这条锡杖由杖身、杖首、杖顶三部分组成。#p#分页标题#e#



  杖身中空,呈圆柱形,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属佛祖释迦牟尼。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象征四谛:苦、集、灭、道。



  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共十二环,代表十二部经。杖顶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话说法门寺的东西都是精品啊,特别是佛祖舍利。



  玉琮王



  玉琮王,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玉琮王



  太阳神纹石刻



  太阳神纹石刻,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太阳神石雕像。先人用写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躯修长、两手下垂、双足分立的人,头顶上刻着有23 条光芒的太阳,腰部两侧的圆点似行星在宇宙中运行。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约公元前5800~前4700年)尺寸:高105、宽20、厚12厘米,1998年秭归东门头出土。






太阳神纹石刻



  鸟兽龙纹青铜壶



  鸟兽龙纹青铜壶,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鼓。盖及两耳已失。



  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纹,雁作昂首曲颈状,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鸟兽龙纹青铜壶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徐州博物馆馆藏国宝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于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由徐州博物馆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修复完成。#p#分页标题#e#






金缕玉衣



  是目前国内出土的金缕玉衣中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过2000多年,推断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玉片最多,玉衣长174厘米、宽68厘米,用1576克金丝连缀起424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



  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河北满城汉墓也出土一件金缕玉衣,但是玉质没有这个好。可能是岫岩玉,这是和田玉。



  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金饰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张金箔,属商代晚期作品,整个金饰呈一圆环形状,金饰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着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达94.2%。该金饰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现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








 太阳神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p#分页标题#e#





马踏飞燕



  曾侯乙青铜尊盘



  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曾侯乙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曾侯乙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






曾侯乙青铜尊盘



  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这个绝对碉堡了。





上一篇:3亿年前远古怪鱼化石 或揭示动物进化历程
下一篇:重庆发现面积3万平米千年古刹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