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相声] 戏班子中新老班主什么关系

[复制链接]
查看58 | 回复0 | 2022-6-7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
戏班子中新老班主什么关系



推荐答案:
可能是戏班合并,转让,前班主指定继承人,或者前班主故去,戏班解散,后又发起重建产生新班主……各种情况都有。
戏班制度的改革者是谭鑫培。谭鑫培不仅在声腔与表演艺术上是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而且废除了戏班内班主雇佣场面的制度,创立了“角儿”挑梁的制度,即由名伶自任主角、自当老板,并由“角儿”聘用文武场面。“角儿”老板的制度,类似西欧在工业革命前后的古典企业制度。“角儿”充当老板,相当于古典企业的老板——所有者与经营者集一身的委托人。区别仅在于,戏班的老板,拥有京戏表演的人力资本产权,并作为委托人吸引其他艺人加盟戏班,以服务于文化娱乐市场;企业的老板,拥有生产资料产权与市场发现的眼光,雇用有技术能力的人材形成企业制度,并为市场提供可满足需求的商品。
对戏班而言,在“角儿”老板的制度约束下,琴师与鼓师等场面都必须“傍角儿”,使“花红应有绿叶扶持”的艺术规律获得制度的保证。这就是此后许多名角儿都称“老板”的缘故,如谭老板、梅老板、马老板……等。直至上世记50年代,梅兰芳仍有自己的梅剧团,团里仍称梅老板。“角儿”雇用场面的制度,使琴师在京胡空弦定调时,只能从演员的嗓音条件出发,再也没有琴师强求演员声腔达正宫调,也再没有出现琴师或大锣要挟、捉弄演员的现象。因为无论文场还是武场,倘在戏台上捉弄演员就等于与自己过不去。许多研究京剧的专家,不明白戏班制度对京戏发展的意义。事实上改革后的戏班制度,对后来京剧被推向鼎盛期起了极大作用——挽救了一大批嗓音偏低而造诣极高的优秀演员,如后来名票下海的言菊朋、余门弟子杨宝森等人。如果缺乏这样的制度,估计他们难以走向各自的辉煌。不过,时至今日靠官方媒体捧场,借此脱颖而出艺人,也被称为“×老板”,这在“角儿”老板制早已废止的今日,那就只能归于“东施效频”一类的笑谈了。
更重要的是,戏班内“角儿”挑梁的老板制度,有效化解了名伶与场面的恶性冲突,避免了“刺瞎眼睛”和“气得脸发黄”之类的悲剧重演,因而也更显人性化。至于谭鑫培本人,由于获得场面“傍角儿”的制度保证,更是如鱼得水。谭鑫培由此与琴师梅雨田、鼓师李崖林(伶界称李五)形成长期亲密合作的局面(百代公司灌制的谭鑫培七张半经典唱片,即谭与梅、李合作的记录),将谭派艺术推向鼎峰,并成为京剧史上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




其他答案:
戏班子中的新班主,一般都是老班主指定的继承人。新老版主的关系,有可能是父(母)子(女)关系,也有可能是师徒关系;特殊情况或还有可能是委托关系等。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