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题] 宗日遗址属于红色文化吗

[复制链接]
查看48 | 回复0 | 2022-6-11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
宗日遗址属于红色文化吗



推荐答案:
宗日遗址不属于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初命名为免儿滩遗址或托勒台,又命名为宗日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宗日遗址由兔儿滩中遗址、林场古文化遗址、兔儿滩东遗址、兔儿滩西遗址四个遗址构成。1983年试探发掘。1994至1996年,共发掘墓葬341座,探方31个,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余件。1986年7月,被列为青海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答案: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南临黄河。黄河淤积和自然降水冲积下来的马兰台地上的黄土,形成了约15平方公里的河谷平地,海拔高度2800 一3000米,阳光充足,是黄河上游少见的一片沃土,遗址就分布在黄河北岸的第一和第二阶地上 ,东西分布总长达五公里以上。
遗址在1982年牧区文物普查试点中被发现,定名为兔儿滩遗址,当时试掘确认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94年6月至1996年10月,青海省文化厅文物处组织考古队分三次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共开挖探方31个,清理墓葬341座、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余件,确认这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较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年代相当于马家窑文化时期至齐家文化时期,大致从距今5600年延续至4000年左右,延续了大约1600年。因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特殊性,经研究命名为宗日文化。它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包括同德县在内的高原在远古时代并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宗日遗址发掘时,用流水侵蚀形成的台地划分发掘区,以团结村西的一条自然冲沟——大沙沟为界,遗址墓葬区集中在大沙沟东面二级台地的第一、第五坪台上,墓葬除少数发现于居住遗址外(如儿童瓮棺),绝大多数墓葬均分布在台地的边缘,有其专门的区域。墓葬方位多与所处台地走向垂直,以北偏西为主。
墓葬形制大体可分为三类:
01
竖穴直壁墓,一般平面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四壁竖直,地面平整,这是宗日墓地中最常见的墓穴形制,共有289座,约占墓葬总数的84.7%;
02
带有二层台的墓室,一般是先在地面下挖0.2-0.5米后,四边留下一定宽度,再继续下挖成墓室,其内安放棺椁,成为生土二层台墓,另外乙类为熟土二层台墓,即是在长方形土坑内构筑好木椁,然后再在木椁外围用熟土回填踏实,这种带有二层台并置有棺椁的墓葬,规模一般较大,共有91座,约占墓葬总数的26.7%;
03
侧室墓,即墓穴底部分为高低不一的左右两部分,一侧安置人骨架及随葬品,另一侧空无一物,中间或隔以木板,这类型墓一般规模较小。埋葬所使用的葬具主要有木椁、木棺、石棺、瓮棺等几种,特别是21座石棺墓的发现,对于探究我国石棺葬的起源问题,具有非凡的意义。
宗日墓地的341座墓葬中,能够看出葬式者计有158座,骨架的摆放主要有以下几种:俯身直肢葬74座,约占47%;仰身直肢葬59座,约占38%;侧身直肢葬15座,约占10%,另有侧身曲肢葬5座,俯身屈肢葬4座,仰身屈肢葬1座。此外,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墓地中存在墓祭、墓上标志及火葬等特殊现象。
宗日墓地出土的随葬品种类比较繁多复杂,按质地来分,主要有陶、石、骨、铜器。据不完全统计,墓葬中共出12691件,分类统计如下:
①陶器约896件,占随葬品总数的7%,以生活用具为主,主要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典型的马家窑文化陶器,几乎都是泥质彩陶,如著名的舞蹈纹彩陶盆和二人抬物纹彩陶盆;
一组是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共和盆地的所谓宗日式陶器,绝大部分为夹砂陶,包括夹砂彩陶,以绘紫红彩为特征,主要纹饰为多道横行连续折线纹和变形鸟纹,马家窑文化、宗日式的陶器在宗日遗址共存,在海南州共和盆地的一些遗址也有同样情况,关于这批马家窑文化陶器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目前有移民说和贸易说等观点。
②石器约5323件,约占42%,可分为装饰品和工具两大类。装饰品类以石珠和绿松石为主,此外还有小水晶石珠、玛瑙石珠、玉璧等;工具类有细石器、砺石、石刀、石球等。
③骨器6465件,约占50%,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主要有骨锥、骨针、骨镞、骨梗刀、骨珠、骨饰片、骨笄(jī)、獐牙饰等。
④铜器7件。器形有铜环和铜饰,用青铜制成,锈蚀严重,为早期金属冶炼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宗日遗址(墓地)的发掘意义,可概述为以下几点:
01
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舞蹈图案彩陶盆、二人抬物纹彩陶盆、骨叉、骨勺等遗物,是研究远古宗教、艺术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02
大量独具特色的陶器的出土,显示出了一种新的文化面貌:其中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文化器物的存在,说明该遗址延续了较长的年代,并且接受过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最多的是宗日特色的新器物,如乳白色陶上施紫红彩、变形鸟纹和多道连续折线纹等等,均与相邻文化截然不同,据此命名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宗日文化。
03
发现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现象,如石棺葬具、二次扰乱葬式、火焚葬具、墓上标志、墓祭等,为我们认识青海地区远古部族的特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在古代西北民族史研究方面也有重大意义。2013年,宗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90年代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在2020年6月至9月期间,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共同实施对宗日遗址的再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的面积达800平方米, 清理墓葬15座、灰坑83个,灰沟5处,灶1处,祭祀遗迹1处,房址1处,柱洞6处, 出土文物类别丰富,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彩陶、磨制穿孔石刀、双刃骨梗刀、墨绘人像骨片等。此次发掘成果表明,宗日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唐宋时期,刷新了以往的传统认识。此次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性发掘为探索宗日遗址的聚落布局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深化了对河湟文化的认识。
不是红色文化 原始人类生活遗存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