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题] 楚国是外国吗?

[复制链接]
查看67 | 回复0 | 2022-6-12 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
楚国是外国吗?

有一件事不知大家怎么理解,在我国战国时期,分为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国,比如我是齐国人,那么对我来说,楚国的性质是中华民族的楚国,和比如朝鲜、越南、老挝是不一样的,那些国家是外国;还是其实楚国和朝鲜、越南、老挝这些国家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外国?只是后来秦国把这些国家给统一了,才让大家觉得齐楚燕韩赵魏秦都是中国,如果当时顺便把朝鲜、越南、老挝也给统一过来了,那大家就会觉得齐楚燕韩赵魏秦朝鲜越南老挝都是中国?这件事大家怎么理解的?

推荐答案:
当然不是,春秋战国其实就是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就像一家兄弟打架抢地盘一样,没外人什么事,都是华夏子弟。楚国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金文中为嬭姓)、熊氏(金文中为酓氏)。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 ),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族是多元的,在黄河、长江流域远古先民的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中,终于在荆楚地区形成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楚族。楚族就是以楚地而得名。但是,楚族的族源来自何方,或者原本就是楚地土生土长的民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楚之先世居淮水下游,与奄人徐人等同属东国。……熊盈当即鬻熊,盈鬻一声之转。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认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蛮荆,……淮徐荆舒每连言,必系同族,且为殷之同盟。后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释》《金文丛考》等书中,又明确认定楚人即“熊盈族”。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楚之始祖为祝融”。与东方说相反,有的学者持西方说。如姜亮夫认为楚之先祖高阳氏颛顼发祥地在昆仑山一带。岑仲勉认为远古楚人即米地亚人。此外,许多学者认为楚人属于苗蛮族。范文澜认为熊绎的祖先是从武王伐纣的“苗人酋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一些学者联系江汉流域的地下发掘成就,认为此有一土生土长的原始文化,即“先楚文化”,其创造者是楚之先民,因此楚族本来就源自荆楚地区。俞伟超根据徐旭生先楚与三苗同属南方“苗蛮集团”的论断,联系考古文化成就,明确提出“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即楚之先祖应为荆楚地区的土著居民。
至于统一越南、老挝之类的就算了,那儿是蛮荒之地,因为太难管理,历朝历代都选择了直接放弃,太费人力物力了。朝鲜也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动兵数百万以至于亡国。更何况北方一直是草原民族的地盘,更难占领。
这些地方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的确是个弹丸小国,而且春秋战国那会那些地方都是荒地,就点土著,完全没有利用价值,去开荒国内人口还不够呢,哪会往那些地方移民。
以朝鲜半岛为例吧!南方的那两个中间障碍太多,交通不方便,全是原始森林之类的,不到地方都能死一半人了。
高句丽军事力量确实 不强大,但
他们的生存能力很强大。两军交战未必都是拼国力吧?还要斗智谋,配合等方面的能力。
高句丽在这700多年时间里,针对不同的中原王朝,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所以才能在乱世和太平盛世中,都活得好好的。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恰好就是高句丽建国的时间。这个时候王莽乱政,自己家里的事情都解决不好,压根就没工夫管偏远地区,所以便宜了扶余人朱蒙,他在东北建立了高句丽。
等到刘秀平定内乱,再次大一统以后,高句丽已经成为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王国了。那高句丽二话不说就跟东汉讲和,成为了东汉的藩属国之一,就这么存活了下来,而且还偷摸着兼并了不少周围的地盘,逐渐壮大了自己。
等到魏晋时期,天下再次大乱,高句丽本打算捞一票。结果曹操横空出世,他一路向北打得高句丽没有还手的余地。还想捞一票?差点被曹操给彻底灭了。
可惜曹操大意了,他以为攻占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城,就等于是灭了高句丽。其实人家核心力量早就撤退躲起来了。趁着三国内乱时期,高句丽没多久再次重建了丸都城,再次拓展自己的领地。
南北朝近280年左右的混乱时期,高句丽也没有闲着,这货本打算入侵中原,趁机干票大的。结果被鲜卑慕容氏的燕国给打得载歌载舞,只好退回了自己的地盘。
高句丽的巅峰是在好太王时期,这哥们猛啊,不仅灭了扶余国,而且还兼并了靺鞨部落。使得新罗臣服于他,百济也是总被他欺负。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时期的版图是最大的,基本占了东北和半岛全境。
等于说这家伙其实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霸主,那些个原来臣服于中原王朝的小国家,陆续都跑来臣服于高句丽了,你觉得中原王朝能高兴吗?
不少人不理解隋炀帝为啥要收拾高句丽,其实历史上但凡有点作为的君主,在这个时期,都想要收拾高句丽。
比如说曹操就差点灭了高句丽,前燕也把高句丽打得够呛。北魏王朝对高句丽的问题也很看重,隋文帝时期也想一手灭了高句丽。
当时隋文帝派遣汉王杨谅、周罗喉带着30万大军分为水陆两部分进攻高句丽。结果杨谅的陆军遭遇了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来,造成了军中大疫。而海上的周罗喉更惨,在海上遇到大风,大多数船都被吹翻了。
30万大军,还没怎么动手,就被自然环境搞掉了绝大多数人,你说这事儿闹的,差点没把隋文帝给气死。好在这个时候高句丽主动给隋文帝下了个台阶,表示要称臣,这才让隋文帝放弃了继续征讨。
隋炀帝时期,百济国王被高句丽和新罗合伙宰了,这可把隋炀帝气坏了。再加上隋文帝时期吃了亏,隋炀帝早就想要收拾高句丽了!
大家都是小弟,凭什么你们敢动我保护下的小弟?隋炀帝早就意识到,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霸主,新罗这种小角色,已经彻底投靠了高句丽。
如果不早点把这给解决了,那只能是遗祸后代,隋炀帝可不是个懒散的君主,他既然想做,那当然要做个彻底。
因此我们才能看得到,隋炀帝动不动发动百万之众,对高句丽发起进攻。其实他也是吸取了曹操、慕容氏的教训,没有彻底清除高句丽的余孽,才会让他们春风吹又生。
这次隋炀帝出兵如此之多,其实就是为了一举消灭高句丽,让东北地区彻底安宁下来。结果呢?
三征高句丽,或许是隋炀帝一生中,所主导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军事活动。那么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第一次征讨:隋文帝出兵130万人,后勤部队多达200万民夫。这规模我看在历史上找不到第二家了吧?打了足足5个月,结果在辽东城下被高句丽击败。第二次征讨:规模没记载,不过绝对少不了,应该也在百万左右。在辽东城下打了20多天,双方都伤亡惨重。结果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国内反叛,导致这场征讨也是潦草收场。第三次征讨:此时的隋朝内部已经到处都是农民军了,可是杨广还是没有忘记征讨高句丽。这回高句丽主动臣服于隋炀帝,这才让隋炀帝罢兵回朝。
那么从此以后高句丽就老实了吗?当然不是。臣服于隋炀帝的高句丽,却从来没有一次前来朝见过隋炀帝,你说这算是投降吗?这显然是一种缓兵之计有没有?
可惜没多久隋炀帝自己就挂了,所以高句丽总算是松了口气。不过这三次征讨高句丽,隋朝出兵百万之多,对高句丽的国力影响肯定相当大,这为后来唐朝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高句丽元气大伤以后,李世民并没有急着收拾他,而是采取了偷袭政策。每当高句丽要收获粮食的时候,李世民就派一支骑兵过去捣乱。
一两次还行,长此以往,这谁吃得消啊?高句丽的粮食产量严重下降,国力再次遭到了严重打击。等到唐高宗李治上台后,高句丽已经是苟延残喘了,被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之后就出现了李氏的朝鲜王朝。
到了明清,朝鲜王朝成了中国的番属国,自然也就没有再去打的必要了,其实是太劳民伤财了。



其他答案:
自从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号召一出,各地反秦势力纷纷兴起,渴望击垮这个横征暴敛、昏庸无度的秦王统治。
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也在其中之列,在楚国贵族的响应下,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一举消灭秦朝军队。
这也印证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八个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三户绝非仅仅的三家人,而是当时楚国屈景昭三个大氏族。
那么,有如此庞大的三大家族坐镇楚国,为何国祚长达800楚国还是灭于秦国?三大家族从何兴起?它们在楚国的兴衰历史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三大始氏族的起源
楚国诗人屈原曾在《离骚》首句中提到“帝高阳之苗裔兮”,句中“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即颛顼乃楚国的祖先。
楚国国君皆为芈姓,熊氏。古代姓、氏是不可完全混为一谈,姓代表着血缘出身,氏代表家族集团,一般姓不可改,氏是可以变化的。
因此楚国上至国君,下至臣民皆为芈姓,但是氏各有不同,比如屈、伍、左等百余个芈姓后裔。
楚国君主传至楚武王时,其次子熊瑕被分封到屈邑,因此,熊瑕这一脉便以封地“屈”为氏,即屈氏。
屈氏的来源于封地的名字息息相关,而景、昭两氏与楚国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令周天子都忌惮几分的楚武王之子文王、其孙成王、曾孙庄王都是一代雄主。
到了楚平王时期,由于听信佞臣谗言,将伍奢一家全部诛杀,只有伍子胥幸免于难,逃至吴国,却也给楚国埋下差点亡国的恶种。
由于伍子胥和楚平王的恩怨,伍子胥一路协助吴王阖闾带兵灭楚,甚至挖开楚平王的坟墓,将他鞭尸三百以报仇雪恨,楚国在这次重创下,差点导致亡国之灾。
在楚国尚有一丝生机的情况下,楚平王的庶子子申以雄才大略光复楚国,并迎回自己的弟弟楚昭王。
因亡父楚平王的谥号为景平王,因此子申这一脉以“景”为氏。
之后,楚昭王又将自己的庶子子良分封出去,子良则以楚昭王的谥号“昭”为氏。
(伍子胥鞭楚平王)
从屈、景、昭三个氏族的起源来看,屈氏的历史最为悠久,兴起于春秋初期,景、昭二氏大致兴起于春秋末期。
然而,楚国的历史上并非只有屈、景、昭这三个氏族,各大氏族之间是和和睦睦地共同致力于楚国的发展,还是明争暗斗地争夺发展空间,乃至威胁国君的权力?
氏族之间力量的此消彼长
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在国内分封同姓子弟、大臣等。若说周天子的是大分封,那楚国国内就是“小分封”。
历代楚国国君都会将子孙分封到各地,并拥有新的氏,因此楚国芈姓有100多个氏。
(孙叔敖)
而随着楚国的发展,楚王较为重视屈、斗、成、蒍四大氏族,当时国内掌握一国之国柄的近30余位令尹皆出自这四大氏族,如当时的屈原、蒍敖(孙叔敖)都曾担任过令尹。
虽说楚王需要臣子相互制衡以免权力过于膨胀,但久而久之四大氏族明显威胁到楚王的权力。
因此在楚王的推波助澜下,斗、成、蒍相继被灭掉。屈氏虽得以幸存,但也元气大伤。
(屈原)
春秋末期,景、昭两氏族相继崛起,俨然有和屈氏并驾齐驱的势头。
楚国到了楚怀王时期,又是一个昏君当道,也难怪这是屈原会投身泊罗江以身殉国。
战国时期,韩、赵、魏、燕四个小国的发展势头较弱,唯有齐、楚、秦三个大国可以相互抗衡。
当时也有一些纵横家在各国游说,楚、齐两国本欲联合伐齐,但是秦国连横家张仪为了离间齐楚联盟,竟以秦国六百里为筹码,割裂齐楚联盟。
楚怀王竟毫不犹豫地背叛了盟友齐国,并且张仪还拒给六百里的封地。此时的楚国可谓两面受敌,不仅没有了盟友齐国,秦国也是个虎狼之敌。
(楚怀王)
勃然大怒的楚怀王携亲信屈氏与秦战于丹阳、蓝田,皆以失败告终,屈氏的力量也在此战中耗损巨大。
尤其是楚国被秦国夺取八座城池后,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阻,前去武关与秦昭襄王会盟,最终被秦国扣留,以致克死于咸阳。
至此,屈氏再无以往的势力,楚王也弃之不用,景、昭两氏几乎独大于楚国,屈原也是在此时以满腔的悲愤作出《离骚》。
氏族斗争耗尽国力
若说斗、成、蒍、屈氏的衰落只是各氏族内部力量的此消彼长,那么,在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中,各氏族是楚王改革的极大阻力。
战国初期,秦国商鞅变法、赵国胡服骑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经济和军事的繁荣强大,楚悼王也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吴起)
春秋时期,各国根据血缘亲属关系进行分封和赏赐,但是其弊端也随之凸显。吴起变法中规定,取消贵族特权,贵族封君传至三代就要收回俸禄和部分土地,并且将他们迁至偏远地区。
吴起的变法措施确实在楚悼王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在变法的极大支持者楚悼王去世后,这些有氏族们形成的贵族联盟群起而攻之,将吴起射杀。
吴起变法的失败令楚国错失搭上“改革发展”的快速列车,与之相反的秦国却在变法后实现国力强盛。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氏族力量的盘根错杂,且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楚国的根脉之中,任何想要侵犯他们权力的攻击者,都会受制于这些贵族氏族。
其实,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中就可以看到氏族贵族力量的壮大,势必会危及国家的发展,那只颠覆政权。
楚国屈、景、昭三大氏族虽然并没有将楚国取而代之,但是他们之间彼此的内斗也极大地抑制了楚国的发展和团结,最终酿成秦灭楚的亡国悲剧。
大敌当前,氏族宁舍大家保小家
周天子在实行分封诸侯,并赋予诸侯极大政治、军事权力的同时,也规定了诸侯对天子有朝觐和拱卫王室的义务,即当周天子遇到危险时,诸侯王有责任出兵保护周天子。
在楚国也是同样的情况,楚国的土地通过分封给贵族子弟以及大臣,楚王实际的土地和兵权日渐萎缩。
反观之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远交近攻和连横等政策,逐一灭掉韩、赵、魏,齐国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暂时结为盟友,燕国在东部沿海地带,那么灭楚之后便可以借道灭齐、燕。
面对秦昭襄王灭西周和掳九鼎回咸阳的僭越行为,楚国氏族们非但不借此为楚怀王报仇,还拒绝楚考烈王希望出兵助东周伐秦的请求。
当秦国将剑指向楚国时,氏族们虽然在前期给楚国军队大力提供粮草和装备,楚将项燕也一举打败秦国名将李信和蒙恬。
但是随着战线越拖越久,大家都不知道楚国对秦国的胜算有多大。各个氏族心怀胎地谋划着怎样可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全然不顾前线战士和战况。
秦王对两次败绩心生恨意,命王翦率军60万攻楚,而当时楚国仅有20万兵力与之对峙于楚国边界。
或许我们都幻想楚国能像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毕竟楚军的后方就是本国的大本营,不像秦军因路途遥远会有粮草供应不及的后患。
但是,在实际的对战中,不是秦将王翦想要速战速决以免因粮草断供,影响军心和军队力量,而是项燕迫切想要快速结束战争。
由于楚国氏族拒绝向前方军营运送粮食装备,楚军内部已经面临粮食告急的危机,项燕只得打开城门主动迎战。
可想而知的是,一面是饿得饥肠辘辘的楚军,一面是吃了两次败仗,想借此反扑的饿狼,最终以楚国灭亡而告终。
楚国灭亡,以往的氏族贵族已没有楚国这个庞大的树干来依附,不还是沦为了亡国之奴,乃至阶下囚吗?
国祚800余年的楚国,在最为鼎盛时期甚至可以“问鼎中原”,直逼西周都城洛邑,向周天子示威。然而,最终却落得无兵可打、无粮可供。
其实,楚国的发展类似西周的兴衰,其亡国根源一定程度上源于分封制的僵化。
正是因为不断分封贵族子弟以及功臣等,导致氏族之间的血缘联系愈来愈根深蒂固,甚至侵蚀王君的统治。
再者,氏族之间的相互倾轧和争权夺利,从内部瓦解了国家的凝聚力,导致外敌入侵时,仍然只顾及个人的小家利益,而忽视国破家亡的悲剧。
不可否认的是,楚国内部的“小分封”在最初确实是国家强大兴盛的助推器。但是久而久之,不经任何改革与更新的氏族力量却是加速楚国灭亡的催化剂。
因此,依靠血缘形成的地缘政治最终被秦始皇时期的地域政治所取代。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强调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原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若挡住楚国的氏族们能“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或许楚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却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