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题] 明朝修建孝陵花费多少

[复制链接]
查看68 | 回复0 | 2022-6-12 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
明朝修建孝陵花费多少



推荐答案: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有很多和故宫一样的宫殿,但唯独故宫保存下来了,阿房宫、未央宫、唐朝的长安、宋朝的汴京、元大都等宫殿都看不到往日的光辉了,紫禁城也就是故宫在建筑史上绝对是第一无二的,总觉得古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及技艺,堪称顶级!相关的资料所注,建造北京紫禁城是明朝第一次建的,花了十四年时间,刚建好不久又失了火,陆续花的时间没法统计,之后又烧了一次,到了清朝又着火两次,其中修复的时间一直到宣统皇帝,要说共用了多少时间,那就是明清两代。至于建造的费用,谁也无法统计!紫禁城是两朝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顶级的楠木和花梨木,故宫的木材要求极为严格,香楠和金丝楠居多,这两种木材放到古代也是木材中的佼佼者;故宫用到的石材其次,不但数量多而且体积也大,据记载5吨以上的石材就有10000件之多,石材基本上都有雕刻,故宫的建筑基本上不考虑成本,全是顶级材料。里面的用具和设施都是皇家专用,个个无价之宝,整个皇城的建筑找不到一颗钉子,也是世界奇迹,从明朝开始的建造到清代的修复,一直到建国以后的今天,还是在保养和修缮,皇宫里也没有明确的记录,花了多少国库银,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关于中国宫廷建筑的权威作者中,似乎应该有清代的缪小山先生一席之地,他的《云自在.龙龛笔记》载有康熙29年诸臣复奏说:“又查明故宫殿楼亭门名,共786座。考故宫各宫殿,九层,基址,垣墙俱用临清砖(山东聊城市),木料俱用楠木(川、鄂)。”紫禁城的“建造”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时,就连现在故宫的工作人员们也在对各个宫殿进行修缮、清理,所以你要说它建造了多少年,如果从大的含义上来说,那真说不清,也许只要它存在一天,“建造”工作就会一直持续。所以,只能用天文数字来形容了。紫禁城的意义,不管花了多少钱财,耗费了多少人力。它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这项工程太大,不可否认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


其他答案: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即“逝者为大”。既然已经去世了,那么所有的争端都应该为此烟消云散,这也是对生命最大的敬重,这一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上千年。特别是人在离去后,被认为是前往了另一个世界,谁不希望把生前的荣华富贵一块带走呢?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勤勤恳恳反对铺张浪费了一辈子,在陵墓修建上却没有任何的吝啬。选定地方后,张罗了十万人开始了修建,前后历时25年之久,占地面积达到了170万平方米,即诸位所熟知的明孝陵。距今已经600多年,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来盗墓。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明孝陵,它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之所以叫明孝陵,是因为这是朱元璋和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后者的谥号为“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在考古界享有很高的地位。
从风水学的角度出发,明孝陵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从实际角度出发,明孝陵依照宋代陵墓依山为陵的制度,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不会影响到周边任何的生态环境;从历史皇室角度讲,它的规模达到170余万平方米,很好地彰显了皇帝的威严。
据有关文献记载,朱元璋在选择这个地方的时候,请了多位风水大师。最初是确定在紫金山的一块地方,不过被一位高僧“先下手为强”,自己也只好重新选址。后来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朱元璋在风水大师的建议下,将这个逝者的墓迁走,随后开始了在这里的修建。
地方找好了,接下来就完全看自己了。经过风水大师和建筑大师们的商议,他们确定了基本的构建框架和规模程度,在报请朱元璋同意后,于1381年正式开始,直到公元1405年修建完毕。身为一朝之主,墓中的豪华珠宝自然不用多说,但为何600多年来一直无人敢盗?
从朱元璋下令修建这个墓地开始,无数双眼睛就盯上了这里,前者自然考虑到了这一环节。当时朱元璋集结天下所有工匠能手,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机关。在各位工匠看来,朱元璋选择的地方就是最大的“安全之所”,表面上看似是一座山,但和其他皇帝的安葬还有很大不同。
历朝历代皇帝的墓陵都是简单挖个洞,然后从外面进行封存,朱元璋的则是把山体掏空,最后将其填埋硬化,而且是横向铸成。如此超乎常人的安葬方式,加上外表坚硬的山体,没有专业设备盗开的概率几乎为零。同时朱元璋还一改曾经的居中位置,放在了山地的右下方。
如此繁琐的设计,别说你有先进设备打开它,就连最起码的真实方位找起来都是问题。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考古学家们也是花费了巨大的功夫,前前后后历时6年之久,经过墓穴专家多年的勘测才发现,地宫的入口位于明楼的东侧,墓陵内部的墓道更是复杂到极点。
你以为在这里行走只是时间问题?那你随时都会有丧命的风险。明孝陵地宫之上的封土层由特殊材质构成,不像别的皇帝一样,用点简单的木炭和青膏泥,它的封土层采用一层沙土,沙土之上加一层鹅卵石。稍微一个不注意就会坍塌,你还想行走?光挖都是问题。
作为盗墓贼,当然是觊觎墓中的财富,自己又打不开,还将这些文物损坏,意义又在哪?这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了更好地迷惑这些有心之人,朱元璋还下令出殡的时候派出13个队伍,人数车辆均相同,但前往的方向却不一样,许多人根本都不知道朱元璋的墓地在哪。
除此之外,朱元璋的后代子孙先后派出无数士兵在这里镇守,毕竟这是他们家族的象征。如果遭到了破坏,岂不是给祖孙后代蒙羞?特别是朱允炆时期,还下令组建了孝陵卫,专门守护朱元璋的墓陵。前前后后持续了200多年,一直到明朝灭亡,这支队伍才宣布解散。
可能有人会好奇,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有人把守,难道清朝和民国时期还有吗?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并不具备统治中原的实力,所以在当时还是以安抚为主。对于明孝陵,他们更是要进行保护。如果能借用保护前朝帝王的名义,削弱天下平民的反抗情绪,又有何不可?
最初这只是他们统治天下的工具,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明孝陵渐渐成为了尊贵和权位的象征。特别是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多次对这个地方进行祭拜,甚至还让守护皇太极的军队来这里站岗。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无形之中对明孝陵也是一种保护。
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但讲真的,有皇家军队驻守,谁又敢来这里盗墓?这难道不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跳舞?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结束。前后200多年,后有200多年,明孝陵一直被奉为“尊贵”保护着,盗墓自然没有可能,接下来就是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也曾有打过明孝陵的主义,但许多军阀曾经到这里参拜后,无形之中就拉高了它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上,这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新中国成立后,所有文物建筑的保护都被提上日程,中间历史学家郭沫若曾主张过发掘,有关部门也同意了他的请求。
郭沫若在研究明史的时候,发现了诸多疑点,所以联合有关人士进行了申请。在他看来,长陵的意义和地位非常重大。因为它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而且建造的时期也是千挑万选的全盛时期。如果能将其中的文物拿来研究,这岂不是历史的又一次呈现?
谁曾想因为技术缺乏与保护措施不到位,许多文物出土瞬间便被毁掉,这也让郭沫若遭受了许多非议。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宣布禁止挖掘任何王陵。加上明孝陵的挖掘十分困难,盗墓贼自然不会光顾。这样一来,人们也不难理解明孝陵600多年来为何一直无人敢盗。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