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复制链接]
查看184 | 回复0 | 2019-12-3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番茄晚疫病是番茄生产中的最致命性病害之一,直接关乎番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番茄晚疫病呈加重态势发生,再逢 7-9月份多阴雨、少日照,病株率高达40%-60%,严重达 90%以上,甚至绝收。笔者关注平顺县当地条件与番茄晚疫病发生的因果关系,调整和运用多种防治措施综合发力,取得了理想的防效。


关键词 :番茄晚疫病;发病规律;综防措施;防治效果


路世竑 .番茄晚疫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3):31+36.


一、发病规律1、致病原因


该病由致病疫霉菌所致,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病菌在寄主细胞间扩展,依靠不发达的丝状吸胞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并在病斑上形成繁殖体。在低温高湿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导致该病传播。本菌还能在土壤中形成薄壁圆孢子,圆孢子对番茄有致病力。菌丝体在20-23℃、湿度达到 97%以上会在寄主表面产生大量菌丝体。在干燥高温条件下孢子囊很快失去活力。由此说明:番茄晚疫发生是以致病疫霉菌为前提,以田间湿度在75%以上、温度达到 20℃-23℃为大发生的条件。


2、症状表现


(1)幼苗感病


首先出现在叶片上,呈暗绿色的水浸状病斑,然后延伸到主茎,直至整株。发生病变的植株叶柄和茎逐渐变细,颜色变为黑褐色。最终导致植株整棵萎蔫,腐烂。如果周围环境比较潮湿,患病部位可能出现霉层,呈白色。


(2)成株发病


发病大多从下部叶的叶尖或叶缘始,叶片出现水渍状淡绿色病斑,随即变成暗绿色水浸边缘不明显病斑,渐变褐色。如果地块的湿度较大,可能生成白色霉菌分布在叶背面病斑边缘病健交界处;但如果湿度较小,则导致整棵植株干枯,易折。


(3)茎叶症状


茎和叶柄的病斑呈水渍状,褐色稍凹陷,最后腐烂、枯萎,易引起主茎病部以上枝叶萎蔫。


(4)果实病斑


青果发病呈不规则云纹状斑,初期为油渍状暗绿色,后变褐色,边缘明显稍凹陷,病部果实质地坚硬不软腐,潮湿时病斑上出现少量霉状物,病重时,果实脱落。


3、疫病流行规律


(1)病原越冬


病菌的适应力强,可以以菌丝在马铃薯块茎或温室番茄上越冬,也有以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且后者是造成大发生的主要因素。


(2)病原传播


病菌主要靠风雨、气流、灌溉水传播引起再侵染,该病为重复浸染性病害。


(3)发病条件


田间低温潮湿,气温在 18℃-22℃、空气湿度 85%以上,


气温忽高忽低,雨水多或早晚雾多,露水大,叶片上有水滴存在时,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且菌丝生长最快。病菌在25℃时,病害潜育期最短为 3-4天,温度过高病害发生反受抑制。是否发病与流行,决定于水滴或水膜的存在,若存在,则会严重发病。


(4)侵染循环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土壤里越冬,也可经马铃薯带病薯块由春播植株上传给番茄。冬春加温温室、苗房番茄或自生番茄上是病菌主要的越冬场所。翌春条件适宜,则引起番茄发病,成为保护地和露地春茬番茄的主要侵染源之一。病菌通过风雨进行传播,并借助雨、露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叶片。田间形成中心病株后,产生大量繁殖体,再经风雨向四周扩展,约经 10余天全田植株发病。


4、疫病发生条件


(1)气候条件适宜


在栽培制度合理时,气温和湿度就是关键因素。20-23℃,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的生长速度最快,潜育期最短,保护地番茄白天温度 22℃,相对湿度 95%以上,保持 8 h;夜间温度 10℃ -13℃,有水滴保持 12 h左右,病原菌可侵染发病。6-9月份,月均气温 16-22℃,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种植密度大,通风散湿不良等条件极利于病菌侵染繁殖,是发生的首因。


(2)菌源积累


长期以来,蔬菜种植没有较好轮作,尤其是将几种茄科作物连作、邻作时,为病菌生存提供了足够的菌源和场所,为大发生积累了足够的菌源。


(3)施药不合理


据调查,有的选用了苯醚甲环唑、苯醚甲 .丙环等农药,使防效不理想。


5、监测预警


日平均最低温度在 19℃以下,最高气温在27.8℃以下,连续 3日平均相对湿度不低于 75%时,经过 5-7天田间将出现中心病株,再经过10-15天则全田发病。


二、综防措施1、清洁田园


番茄、茄子、马铃薯等茄科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清理地块,清除病残体,降低病菌基数。


2、抗病品种


选用旱地粉王、合作99、合作908、粉宝 518、保冠1号等对晚疫病、病毒病有较强抗耐性。


3、轮作换茬


选择地势开阔、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种植,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邻作,与其他非寄主作物如结球甘蓝、芥菜、萝卜、青菜等轮作3-4年。大棚栽培实行早、晚季轮作1次,露地栽培应每年轮作 1次。


4、无病壮苗


苗土选用未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大田土,一般土、肥、沙比例为 6 :3:1。而且采用 55℃水浸种或磷酸三钠消毒后洗净,再浸泡4-5 h,捞出后用纱布包好,放于25-30℃下催芽致露白下种。下种时采用上铺下盖药土法,方法是准备园土与 50%的多菌灵WP混合,按每平方米8 g药计算,播时先将药土撤在苗床上,厚度约0.3 cm,播后再加0.3 cm的药土,然后加土至1 cm厚即可。直播的也必须加药土,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


5、深沟高垄


高畦(垄)栽培,每畦单行或双行种植,开深沟,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病性。


6、合理密植


合理控制栽植密度,一般双干整枝的每亩栽 1500-1800株左右,单干整枝的亩栽 2500-3500株,增强田间的通风效果,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7、护根定植


用2:11的硫酸铜和碳铵密闭 24 h配成铜铵络合物,再以


1:400倍加水,每穴点施100 mL定植。


8、田间管理


施足基肥,平衡施肥,避免偏氮肥,增加磷、钾肥。根据种植的品种不同,合理的整枝、摘心、打杈,及时打去底部老叶,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后期,当植株长到30 cm时,要及时搭架,避免倒伏。用长1.5 m的树枝或竹子搭成人字形架、篱笆形架。同时,保护地还要加强通风降湿,改善地块整体通透能力,从而缓减病害造成的影响。


9、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发力,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效。


(1)种子处理


番茄种子可用 1%硫酸铜,或 5%多菌灵 WP800倍液浸种10-15 min,洗净催芽,或者用种子量0.2%的75%甲基硫菌灵WP拌种。


(2)苗期防病


苗期防治是关键环节,可用 75%百菌清 WP600倍液,或64%杀毒矾 500倍液喷淋,或 72.2%霜霉威 AS800倍液喷淋,隔7-10天喷1次,视病情轻重防治1-2次,对晚疫病及猝倒病、在培养主枝的时候要注意培养结果枝组,采取多疏少截的方式,促进苹果树开花结果。中心的领导枝以及主枝属于骨干枝延长枝,每年都要进行截除,一般中心干留60 cm,主枝留50 cm即可,对于苹果树的侧枝,则每年都应该留40 cm左右。


立枯病、灰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雨前喷药


露地番茄进入雨季,强调在雨季来临之前5-7天施药1-2次,防治效果比雨后施药大幅提高。试验表明:下雨前、后各1天用75%的百菌清 WP600倍液,平均发病率分别为 10.2%及47.7%,防效分别为 81.6%和28.4%,不用药 (对照)的发病率为70%。


(4)雨后施药


雨后中心病株出现后,立即拔除深埋或烧毁,并用硫酸铜液喷洒株穴消毒。同时,喷施 1 :1:240的波尔多液,以封闭防病。


(5)田间操作后施药


凡是在整枝、打杈、绑蔓和采摘等易造成机械伤口的,应选在晴天上午 10点以后至下午 4点以前,可利用阳光紫外线杀菌作用来防治病害的传播。并要立即喷施波尔多液,以封闭伤口,预防发病。


(6)发病初施药


每株用 12%松脂酸铜 EC600倍液,或 86.2%氧化亚铜WP1500倍液 150-200 mL灌根浇治,每隔 7-10天灌注 1次,连灌 3次。


(7)开花后施药


喷1:1:240的波尔多液进行封闭和保护,每 15天一次,连喷 3-4次。


(8)发病期施药


结合防治早疫病、灰霉病、茎腐病等病害,用 75%百菌清 WP600倍液,或 64%杀毒矾 500倍液,或 50%的代森锰锌WP4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1次。特别强调:发病期间,用2%氨基寡糠素水剂 300-800倍液防效好于 72%锰锌 .霜脲 WP(克露 )500倍液喷雾。也可用64%的杀毒矾WP500倍液,72%的杜邦克露,或58%甲霜 .锰锌WP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WP(安克)3000倍液 +50%的代森锰锌 WP600倍液混合液。5天之内要进行第二次喷药,再隔 7天内可进行第三次防治,共防治 2-3次。喷药时间最好在晴天晨露干后到10点,下午4点后到傍晚,这样防效会更好。

               





上一篇:提高玉米杂交制种种子质量的技术措施
下一篇:河南花生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