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行车发展历史

[复制链接]
查看252 | 回复0 | 2019-12-19 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北京街头穿长袍,骑自行车的人。
登陆上海滩
当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先行沐浴到欧风美雨的洗礼,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接对抗的角力场。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内华洋杂居格局形成之后,在沪中国人亲身体验到诸如煤气灯、电报、电灯、火车、缝纫机等各种西方舶来器物所带来的便利,对其心态由嗤之为奇技淫巧转变为接受认同。
自行车也在此时登陆上海滩。据《上海新报》1868年11月24日记载:“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又一种,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里走路。不独一人见之,相见者多矣。”当时自行车数量极少,寥寥可数,骑行者也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按自行车发展史来看,此时自行车在欧洲也是新创,仅几年后就已传入上海,可见其引进速度之快。寓沪洋人非常喜欢这种新型机械,一有闲暇就会骑车在外滩上转来转去,以娱身心。随着上海外侨的不断增多,自行车数量也不断增加,到1897年上海已经有自行车几百辆之多。
虽然此时还没有中国人能骑自行车,但中国人对自行车充满好奇。一奇当然是此两轮之物从未见过;二奇是人坐其上,仅凭如此细细两轮居然不会倒地。寓沪文人用竹枝词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自行车的好奇之心,一首竹枝词称赞自行车制作的奇巧:“前后勾联两车轮,不须手挽踏芳尘。”另外一首竹枝词惊奇于自行车的速度:“前后单轮脚踏车,如飞行走爱平沙。朝朝驰骋斜阳里,飒飒声来静不哗。”
1897年,上海租界内接连发生两个爆炸性的新闻事件,激起了中国人对试骑自行车的莫大兴趣。公共租界为庆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六十周年在赛马场举办的一次自行车比赛。当时《点石斋画报》报道说:“脚踏车,一代步之器也。……前年,海上尚不多见,至近年来,始盛行之。本届庆祝英皇之日,各西商喜脚踏车之多而乘坐者之众也。”
另有3名英国人骑自行车环游地球来到上海。据当时《点石斋画报》“同轨蒙庥”中记载,此壮举始于1896年7月20日,3人从伦敦出发,由印度入中国,历经汉口、芜湖、苏州等城市,1897年12月22日抵达上海,历时520余日,行程14332公里。骑行者每到中国的一个城市,都有大批的中国人前往看稀奇。抵上海时,寓沪外国人骑几百辆自行车蜂拥出城迎接,一时蔚为壮观,华人观者如潮。
如果前一事件只是让国人认识到自行车有马车、人力车所不能及的独特魅力,后一事件则大大超越了国人对自行车固有的认识。仅靠如此单薄的一辆自行车,人居然可以行驶如此长的距离,甚至可以环游地球,这对当时国人来讲实在是不可思议。有财力支付车费的国人当中开始有很多人迫不及待也想掌握这个神奇机械。
由于华人骑自行车在当时还比较少见,沪上各种报纸都将华人骑车当作重要社会新闻来报道。1898年4月1日《申报》以“脚踏车将来必盛行说”为题作了头版社论:“若夫不劳膏秣,不损赀财而又能捷若风霆卷舒甚便者,则惟西人所行之脚踏车。查脚踏车之制,不知起自何时,近数年来,沪上寓居西人多喜习此。每日黄浦滩一带,此往彼来如梭织,得心应手,驰骤自如。然此旨苟非练习纯熟,则乘坐未稳倾跌随之。西人之所以能从心不逾者,亦系自幼相习,非一朝一夕之故也。顾或者曰:西人于游戏之事,每有深意寓乎其间。今脚踏车不过籍以娱畅心神,观耳目。地若平坦,或可任意 *** ,倘至高下不平之处,未免既有阻碍,亦何必专心习此,而脚踏车之来,且日盛一日哉,则谨应之日是盖未知。脚踏车为用之广也。”《申报》此时就大胆地预言了自行车将来一定会盛行于中国。
时尚的代步工具
当时自行车全赖西方重资舶来,是稀罕时髦之物,主要消费对象是绅商等社会上层人士。当时上海路上已是车水马龙,人若想骑车上街潇洒一游,必先将骑车技巧习练纯熟才行。而沪上诸多名园就成为绅商聚会习车的理想去处。张园是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游乐中心,自然成为骑车游乐的首选之所。老上海陈无我所写的《游张园十快》中有“一快”就是记述当年园中习练自行车的情形,“青草隙地见有多人试演脚踏车,有一人躯体粗肥,见猎心喜,必欲一试。友人苦劝不听,甫踏上即跌下,车即滚倒,此人费尽气力尚未爬起,岂不快哉!” 1903年秋,张园还举行了脚踏车大赛,赛程是一英里,设有贵重奖赏,参加者不限资格,只要交费五角即可,进场学习、练习者不取分文。不仅张园,“梅、愚两园,尤为脚踏车所荟萃,所乘者皆欧美制,光泽可鉴,点缀于香车宝马间,如蛱蝶穿花,有声有色,其素擅此技者,纵横驰骤,颇有脱于弹丸、御风而行之妙。其技之神,间堪凌驾西人矣。呜呼!吾中国四百兆人手足耳目心里材力,何尝有见逊于西人之处?!”
此时自行车不仅是件时髦东西,在很多人心中还是一种西化、文明、进步的标志。1899年3月31日《游戏报》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乡农灌田以水车置田畔,两足踏之即能挹彼注此。有某农人一日因事至沪,见泥城桥一带乘脚踏车者络绎不绝,归而告人曰:‘上海一种车子以两脚踏之即能行动,其捷如飞。我裹的车子一样用脚踏,且所踏不止一人,然从未见过有一部能行动的,究竟是何缘故?’一老农掀髯叹曰:‘此即中国人不及外国人之处。’”现今看来,自行车自然不好和灌水车相比较。但由此故事可见,自行车已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令国人心服。此时骑车的中国人当仁不让地成为追逐时尚潮流的代表,在马路骑车穿行时不免洋洋得意、目中无人。《游戏报》中又一记载,一个西学堂的上海青年教师,眼见脚踏车风行,认为此事亦西法之一端,倘不学习乘坐,无以表率,也会被学生所看轻。于是就置车一部,日夕操练。当其能驰骤于康庄大道时,是左顾右盼,意殊自得。即使是马车行来,也不必让,险些酿成事故。即便如此,此人当下却也是不听别人劝说,飞行如鸟而去。从故事中青年骑车时的神情行径可见,当时骑行自行车是件有面子、出风头、很拉风的事情。
当然其中不乏逞能初学者,骑车出洋相。沪上倘若哪里青年骑车跌倒,往往都会有各报纸以重要社会新闻加以报道。1898年1月28日《申报》之“踏车倾跌”报道:“前日四点余钟,有一少年乘脚踏车从新闸向西正在疾驰,适有货车一辆停于路旁,少年欲从路侧向前,不料偶一不慎,竟致跌入小浜中,浑身泥污,不啻落汤之鸡。旁观者咸鼓掌大笑,而少年则连呼晦气不止。”
清末民初,自行车在一般人眼中尚属奢侈品,很多青楼女子以到照相馆中拍一张骑车照为荣,用自行车作为道具来显示其追逐时尚流行。《画图日报》之“上海社会现象”记载,“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配文讲道:“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为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阁楼中人,亦有酷喜乘坐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衩飞鬓颤,颇堪入画。” 在青楼女子引领下很多家中殷实的良家妇女也开始骑自行车。 “宋氏三姐妹”之一的宋霭龄在其10岁生日(1899年)的时候,她的父亲宋耀如送了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日后,宋大小姐时常骑着自行车和父亲一起去街上游乐。
        





上一篇:南京大屠杀“百人斩”凶刀追踪 屠夫身份成谜
下一篇:40年编写手抄版《中国历史大全》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