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发掘不亚于殷墟的发现

[复制链接]
查看217 | 回复0 | 2019-12-19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月底宣布发现的良渚古城,揭开了一个5000年前古文明的神秘面纱。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据称其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而它的发现之路,经历了几十年的铺垫,在今天终于和地底那些光润的古玉一起熠熠生辉。
从贵族墓穴到王陵,从王宫到城墙,考古学者通过他们的田野调查,证实了长江下游一个比埃及金字塔还更早一些的东亚“土筑金字塔”的存在。现在有证可考的是,良渚文明,已经发展到有犁耕稻田、专业分工、阶级差异的阶段。而这个庞大古城的存在,给这个文明找到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形式。它的发现令我们相信,5000年前,影响环太湖流域乃至半个中国的良渚文化已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而不是原本以为的曙光初露。
冬天来了,芦花飘荡的秋季已经过去,稻田里的收割已经结束,苕溪在冬天变成一条安静的河流,沿着天目山脉,这条小河经过一个又一个村落,流过这座城。
这是现在,是过去,还是将来?如果时光倒转5000年前,你或许能在同一个地方,看到相似的场景。苕溪两岸自古有芦苇,金黄的稻田也曾存在于一个遥远的城邦。
《南方都市报》记者 杨传敏 发自杭州、上海
良渚古城平面示意图。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CFP
向前延伸的碎石块组成的是古城墙的宽,宽度在40-60米之间,可以想象当初的古城墙非常雄伟。CFP
大量出现在良渚时期玉琮、玉钺上的“神徽”图像???“神人兽面纹”。它被认为是连接当时社会的纽带
2007年12月5日,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长命乡,阳光很温暖,田坎上堆放着灰黄色的秸秆。秋收之后的停顿让人有理由歇息下来,晒晒太阳,放放鸭子,期待下一年的收成。
但人群不断拥入,打破了田间的平静。一周之前(11月29日),浙江考古研究所宣布,在这里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经权威认可,这是不亚于河南安阳殷墟的重大考古发现,等于正式把中国文明的历史提前到了5000年前。
五千年前的古城
向东试探性的一小步,18个月后挖出了一个面积相当于四个紫禁城的古王城
这个重大发现,来源于一次考古的意外。
2006年6月,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凤山村葡萄坎,一座村民安置房要建在良渚文物保护区。依照惯例,需要先进场考古。
在绿油油的田地里,良渚考古工作站站长刘斌和同事们挖出了一条长40米的南北向小河沟。再仔细看,沟里还有一些破碎的陶片。
是良渚晚期的陶片!试探性的,考古人员往东面挖了个小坑,就是这往东面的一小步,挖出了一个五千年前的古城。
在这条小河沟的东面,有一座宽60米、全部用圆滑石块铺成、往南北方向延伸的地基。石块大小基本均匀,是经过人工挑选,不是随便堆砌,它们被垫放在沼泽地上,隔开了潮湿的地气。地基之上,是一层层不断加高加厚的夯土,夯土里有5000年前红烧土的痕迹。
根据C14鉴定,这些都是5000年前的遗物。究竟是什么建筑,需要如此宽阔的地基?考古工作者满腹疑问,花了18个月时间,循着地基的路线,他们居然找到了一座古城。
这是一条两车道宽的城墙遗址,它像一条游走的巨龙,潜伏在瓶窑镇长命乡的稻田下,沿西面穿行近两千米,到西南角凤山,再往东方潜行1.5公里,经过正东山后转弯,往北奔跑1.7公里,经过长命村金家弄,到东北角雉山后,它还是停不下来,转西,在地底再前行1.5公里,才在西北角首尾相交。
凤山和雉山,是两个自然形成的小山坡,它们的高度被利用,固定成这个长方形城墙的对角线。考古工作站站长刘斌推测,古人就是在这两个江南小土丘上定睛远眺,在这方圆290万平方米的区域,确定了都城的位置。它的面积相当于四个紫禁城,南北面都是天目山支脉,西接毛园岭丘陵,相当于三面环山,面朝大海,像一个半封闭的簸箕。
城墙外,有人工护城河环绕,发源于天目山的苕溪紧靠城门,从西南往东北擦过固若金汤的城池。
利用天然地形,良渚人隔离出一个世外桃源。但他们还不满足,在城墙西北面约1公里,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了6.5公里长的“塘山”,这是5000年前一个大型防护工程的遗迹,它的走向沿天目山北面支脉,在部分堤段和山脉相互重叠。
这个巨型堆积物保护了良渚古城,避开了天目山洪水的袭击。
据鉴定,防护堤和古城墙的年代,和埃及金字塔的年代相当。在5000年前,必定耗费了大量人力。这些不惜代价的人力工程,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莫角山下的秘密
很有可能这就是王宫。这么大规模,估计1000个人建造,也要造10年
12月4日,浙江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重大发现后的几天,赵晔,一个研究员,走在通往杭州北面大观山果园的老104国道上,想起了30年前一位考古学泰斗的预言。
这个在考古界传为佳话的预言,发生在1977年,中国考古学奠基人苏秉琦先生经过杭州,到瓶窑考察,经过临近苕溪的大观山果园,看到那个缓缓上升之后又缓缓下沉的大土坡,苏秉琦发呆了。不知是不是自言自语,他问身边人,“你看杭州在哪里?”他接着自问自答,我看这里就是古代的杭州。
30年前的大观山果园,和现在并无二致,一条平整的柏油马路,把果园切割成南北两面。马路很直,但不平,有一个缓缓的坡,当地叫做莫角山。虽说叫山,但江南的山,如果用北方的观点看,就是土坡,在山顶上,就是苏秉琦眼中的“杭州”。
距离苏秉琦望着大观山果园出神的10年后,一个发现它地底秘密的机会出现了。从南京
大学考古系毕业的赵晔碰上一担活,交通局希望把104国道改直拉平。因为长命村属于文物保护红线区,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里,文物部门必须参与。
历史以及历史的发现,总是有很多偶然组成。赵晔在那年秋天,在大观山果园打钻孔,就是在缓缓向上的坡面上,打了300平方米的土层。他在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挖掘一个王宫。
但土层下200平方米的良渚红烧土面积,还是引起了他的注意。可能是祭祀仪式的残留,也有可能是建筑物废弃,赵晔说,可以肯定很重要,但当时不知道是什么。
不管是什么,交通局的路也修不下去了,他们选择避开莫角山,不惜把老国道改向。而果园下隐藏的秘密,仍然要5年之后才能揭晓。
1992年,又一次机会来了,位于莫角山山顶的一个印刷厂要扩建,考古工作者终于在1992年到1993年可以正式挖掘。挖了1000多平方米后,地底埋藏的秘密终于重见天日。
翻开一层又一层文化堆积,就像翻开一页又一页史书,在浮土之下,是已经被盗墓者损坏的汉墓,汉墓之下是良渚遗址。一层沙,再下来是一层很厚很考究的夯土,一层沙,一层泥,像夹心饼干一样,一层又一层,无疑是一个人工筑成的高台。
扩大了钻孔范围之后,赵晔发现,这个高台和平地高度差8米,面积起码有7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在这个平台之上,西北,东北,西南三个方位,还各有一个小高台。在西北角的小高台上,赵晔挖到了三排直径90厘米、两个人张开双臂未必能抱拢的柱坑。柱坑边缘,还有木柱子残留的痕迹,无疑是大型建筑物筑角的痕迹。
很有可能这就是王宫,赵晔说,这么大体积的台子,这么考究的夯土,这么大直径的柱坑,只可能很高等级的贵族才能享用。这么大规模,估计1000个人建造,也要造10年,太不一般,这在良渚遗址里是从来没有过的。
之前,在良渚镇庙前遗址,考古工作者也挖到过考究的房子,是回廊结构的双排柱结构孔坑,孔坑下面还有木板的痕迹,先垫木板隔绝水气,上面再立柱,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土木建筑工程。但它的规格仍然没法和莫角山相比,赵晔说,因为它的台子高度和面积规模远不如莫角山,又紧靠河边,感觉不太高级。所以,如果莫角山上住的是国王,那么庙前住的很可能是他的大臣或者诸侯。
        





上一篇:非洲琥珀化石内发现9500万年前昆虫
下一篇:澧县不仅是“南方吐鲁番” 城头山有最早的古城遗址
【玉璞集 YUPUG.COM】